返回【0162 满载而归】  轩樟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“都是些农具!再说也没有钥匙。”韦宝冷冷道,说完看向李成楝。

李成楝会意,在路上的时候韦宝已经跟他说过这些东西途径抚宁卫,不让卫所的人盘查了。

“干什么?认识这个吗?”李成楝从腰间取出腰牌亮了亮。

关卡的负责人也是一个百户,但他这个百户比起锦衣卫的百户就不知道差了多远了,苦着脸赔笑道:“大人,这是朝廷定下的死规矩啊。我们不敢不看。”

韦宝不耐烦道:“这些东西震天北的柳子帮从我手里抢过去的,当时抢走的时候,你怎么不说朝廷规矩,朝廷让你们保护不了我们这些老百姓吗?你们千户刚刚收了我一百两纹银,我倒要问一问他有没有这种规矩。”

关卡的百户见韦宝这么难缠,皱了皱眉头道:“那我让人告知千户大人,我真做不了这么大的主。”

“别告知你们千户了!直接去喊祖光耀知府来!知道今天这么大的阵势,出动了上千官兵,是谁出的银子吗?知道我是韦宝吗?”韦宝还真怕惹来底下的千户,多一个人就多一点是非,要多被一个人敲竹杠,而且真的打开来都是金银的话,这竹杠就大了。他在永平府是找祖光耀谈的这笔‘生意’,又不是找底下的千户。

那百户一听是韦宝,不由的一惊,韦宝现在在永平府的名气不小,尤其是当差的人,比老百姓的信息要灵通的多,大都听过韦宝,知道韦宝身为小民,敢跟吴家争锋。这趟又是韦宝动用银子剿灭有吴家在背后撑腰的震天北柳子帮。

“不开眼是不是?”李成楝也怒道:“老子这个锦衣卫百户在你小小的抚宁卫不好使?”

“不是不是,大人千万不要动怒,我也是公事公办,逼不得已啊。”抚宁卫关卡百户低声下气道。

韦宝见差不多了,偷偷拿出一锭10两足重的大纹银,往那百户眼前一递,“都是小事,非要闹到知府来啊?我是懒得耽误工夫,知道我跟祖大人是什么关系吗?兄弟关系!这批货本来就是我的货,我跟祖大人都说好了,得手之后运走!”

百户手缩了一下,还是忍不住将银子接过来了,赶紧揣入袖兜,“既然是有祖大人的吩咐,过去吧,韦公子恕我刚才无礼了。”

韦宝微微一笑:“这就对嘛,都是朋友!等会我在抚宁卫请客,一起来喝几杯。”

“多谢韦公子。”百户呵呵一笑。

“对了,廖小旗呢?廖春宝。”韦宝问道。

“哦,廖春宝今天好像不当值,韦公子到千户所能找到他。”百户答道。

韦宝笑道:“不用,走了。”

他问廖春宝,只是想表现自己在抚宁卫熟人多而已,并没有要去找廖春宝的意思。他之前先和廖春宝在抚宁卫认识,又在永平府卢龙城认识了廖春宝的堂哥廖博明,廖博明是永平府的同知,他觉得和廖春宝廖博明也算是有点缘分。其实辽西辽东官场都是本地人,认识几个就会越认识越多,这是大明官场特色,也不单单是辽西辽东,每个地方的官场都有极强的地域性。连带着商场也是如此。

韦宝和李成楝带人带货过了关卡,没有进入抚宁卫,而是直接往金山里赶。

“不是说要请那帮官兵头头吃饭?”李成楝问道。

“先回金山里,这批货送回去才安心,请客不着急。”韦宝笑道。

李成楝点点头,“他们不收银子,不吃饭,也不会走,就不知道有没有抓到那个震天北。”

韦宝道:“刚才急着过关,都忘记问了。”遂叫来林文彪,这才刚刚离开抚宁卫的关城没有多远,让林文彪回去问一声。

林文彪答应一声策马而去,很快就回来了,喜道:“抓住了,震天北大当家,常五爷二当家,还有三十多人都抓住了,一个没跑。”

“官兵还行啊?”韦宝奇道,没有想到这帮柳子居然都被抓住了?在他看来,总会漏网几个吧?

总共1100多官兵,确实都出力了,人多势众之下形成了合围之势,这些都是韦宝预料之中的事情,但韦宝不认为能全部抓住。

震天北和常五爷见官兵太多,要冲出去肯定得死不少人,震天北干脆投降了!这是韦宝一开始没有想到的。

听林文彪说完,韦宝点头道:“原来是这样。”

“我也没有想到大当家的居然会投降。”林文彪也道。

“先不管这么多了,他们也就欺负老百姓和商人厉害!”韦宝催动马鞭,“咱们先回金山里再说!抓住了震天北和常五爷总归是好事!”

车队众人和李成楝带的几名没有官职的锦衣卫答应着,跟着韦宝走。

“公子,千万不能放走了震天北,常五爷倒是没事。”林文彪提醒道:“震天北如果没有死,必定找公子报仇,山寨是震天北的心血。”

韦宝点了点头,他早已经想清楚了跟震天北之间的仇恨是无法化解的,“只要吴家不来要人就行,从现在吴家的态度看,他们应该不会直接来要人。”

林文彪点头道:“嗯,是挺奇怪的,按理说这么大的动静,吴家不可能不知道风声,知道了风声一定会告知震天北。”

韦宝遂将祖春才告诉自己的事情告诉了林文彪,“吴家同意剿灭震天北,要不然祖光耀也不会帮我调兵,这些卫所的军官都是当地世族,都跟吴家有联系。”

林文彪哦了一声,才知道是这么回事。

大明的卫所制是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,卫所军队中,一卫为5600人,其下依序有千户所、百户所、总旗及小旗等单位,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,亦隶属于兵部,有事从征调发,无事则还归卫所。

军队来源为世袭的军户,由每户派一人为正丁至卫所当兵,军人在卫所中轮流戊守以及屯田,屯田所得以供给军队及将官等所需。其目标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,但明宣宗以后由于社会稳定,相对和平,卫所军官开始侵占军田,剥削士兵,军人生活水平及社会地位日渐低下,逃兵也逐渐增加,军备因此逐渐废驰。

明代募兵制始于正统年间,和卫所军不同,募兵不世袭,虽然为兵,但隶属于民籍。服役期满即退伍。

最开始,募兵没有像卫所军那样拥有正式编制,而且往往随着需求扩编或裁员。

募兵完全是战斗部队,不像卫所兵那样需要抽调部分兵员从事屯田人物,募兵的粮食补给,军饷完全来自国家财政直接支出,不用来自屯田所获,而且饷银也比卫所军和民壮要高。

到了嘉靖年间,募兵的骑兵与步兵以及车兵开始拥有正式的编制——营哨制。

一般是五人为一伍,二伍为什,三什为队,三队为哨,五哨为总,五总为营。每营兵员3000人。这是南方明军的营哨编制,北方稍有变动,但大体相当,戚继光的蓟镇陆军编制,十二人为一队,三队为旗,三旗为局,四局为司,二司为部,三部为营,人数也在3000人左右。这是明朝中后期的主要军队编制形式。

明朝后期,卫所军和营哨军的分工也开始划分,卫所军主要负责驻守,治安,训练新兵和屯田。

而营哨军则主要负责机动作战。

因此,卫所军成了正兵,而营哨则是机动的奇兵。

到了万历时代,为了契合这种分工,卫所军若想参战,则必须编入营哨建制,同时,卫所的军官只负责士兵训练和日常管理,不负责指挥作战,而营哨军官除了要负责士兵的训练,还要负责指挥。

编入营哨的卫所军官的编制也要遵守营哨的编制,因此明朝中后期的主要作战部队都是营哨军。

无论是募兵,征兵,还是卫所制度,并无优劣先进落后之分,而是应对不同的情况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。各有各的优势和缺陷,卫所制的优点是在生产力遭到破坏,社会产出弱时,卫所制度可以有效的节省军费开支,能够保证军队自给自足,并减轻百姓的负担。但缺陷是,一方面,卫所军除了要作战还要分出部分兵员去从事屯田任务保证军粮补给,于是,卫所军中区分了守军和屯军,其中守军是作战力量,屯军负责团体。

相比募兵,同数量的卫所兵能够提供的作战力量有限,另一方面,由于卫所军世袭,一旦和平时间较长,军队中容易老少掺杂,战斗力容易下降。

如果军官侵占了国家供给军队的屯田,士兵则会沦为军事长官的私人农奴,这样导致守军数量更少,战斗力也就很难保证。

卫所制度的设计,和唐朝的府兵制度类似。用于在社会生产没有恢复时,作为维持大量武装需求的制度。

而募兵的优点是,招募士兵的兵员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,不一定非得从军户中招募,如果招募很多优秀的兵员,经过训练,选拔,可以形成一支精锐的力量。

募兵的来源多来与民籍,损失后可以很快补充。

另外,募兵不用像卫所军那样需要从事屯田任务,因此募兵可以算是脱产士兵,这就决定,募兵可以在同数额下,动员比卫所军更多的战斗兵员,同时薪水较高,能够让士兵作战积极性更高。

但是优点明显的同时,缺点也很明显,由于脱离生产,那么粮食,军饷就都需要国家财政直接负责,因此,相比卫所军,募兵为主的营哨军的维护成本更高。一旦国家财政赤字或破产,则很难保证募兵的工资。另外相比卫所军,也不稳定,由于是来自民籍,因此他们没有卫所军的军籍,于是,在不需要的时候,就可以随时谁地裁撤,无法保证稳定维持。

更关键的是,募兵能否堪用,完全在于募兵之人和负责将领,如果训练满足,则可以成为骨干力量,如果训练差,则战斗力非常低下。

由于兵源不固定,招募的兵员也是良莠不齐。如果负责招兵的人筛选能力差,那么招募的低素质兵员比例也会增加,这样,军队更容易哗变和溃散。

在韦宝看来,卫所军有固定编制,募兵没有固定编制属于临时工,肯定是卫所军要有优越感的多。

至于谁的战斗力更强?韦宝觉得还是卫所军!至少卫所军都是世代的军户,不是民户,就是靠军事吃饭的,多多少少都有点概念,都会点傍身的功夫。募兵大都为临时招募,农民有多大战斗力?全指望临时训练,显然很不靠谱。

韦宝一行人回到金山里的时候是半下午,暖阳当空,韦宝看着零零落落的房屋组成的金山里,忽然有种久违了的感觉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